王金战:因数学之美,求美的数学
王金战
能把数学课讲得妙趣横生的超级教师,全国十大名牌教师,曾经用爱心和智慧创造了一系列带班奇迹,在家庭教育领域也有独到见解。
先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。
有年秋天,我和同学到一个度假村旅游。当时,某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学生正好在这里写生。晚饭后,我见有六个大学生围在一个圆桌前闲聊,就过去跟她们搭话。
她们问我是干什么的,我说我是某中学的老师,听说是中学老师,大学生们感到有点亲切。
聊了一会,又问我教什么课,我没有直接回答。凭经验,艺术类的学生一般都不喜欢数学,我也想验证一下我的想法,就说:“我教的这门课你们可能不大喜欢。”没想到她们六个人竟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:“数学!”
我狂晕!她们连想都没想,就准确地定格到数学上了。幸好我有心理准备,否则我真要当场晕过去了。
现实中,不喜欢数学的又何止是艺术类的学生。
不喜欢数学不是学生的错,而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。从社会到学校,从教师到家长,从考试制度到教学模式,无处不充满着考试的压力。当一门课程成了考试升学的拐杖时,还会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呢?喜欢的学科不敢全力去学,不喜欢的学科却不敢丝毫懈怠,一切都不是学生说了算,结果就是兴趣大大丧失。
工作30年来,我一直在教数学,教初中、教高中、教竞赛,越教越觉得数学好玩、好学,越教越觉得数学很美、很酷,代数里的运算、变形,到处透着智慧的光芒;几何里各种各样的图形真是美不胜收,严谨而富于思考的推理证明令人叹为观止;三角函数里变换无穷的公式,虽然有点令人望而生畏,可是其万变不离其宗的技巧、优美的函数曲线,又让我爱不释手……以致于我常常被数学的波澜壮阔之势、高瞻远瞩之能、对称和谐之美、茅塞顿开之境所陶醉。
每接一届学生,前半个月我一般不讲课本,而是以“大话数学”为题来挖掘数学的内涵,提炼数学的规律,揭示数学的特点,深化数学的应用,张扬数学的魅力,直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、美感荡漾,也就再没有对数学的为难和恐惧,有的只是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激情。所以我虽然不用布置太多的作业,他们却能轻松学好数学。
比如先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:
1.欣赏一幅挂在墙上的画,怎样看最清晰?
2.踢足球,如何选择最佳命中角度?
还有课本中的习题:如图,树顶A离地面a m。树上另一点B离地面b m,在离地面的C处看此树,离此树多远时视角最大?
其实从这些身边的常见现象,可以提炼出几何学史上一个著名的米勒问题:如图所示,设点M,N是锐角∠AOB的一边OA上的两点,试在OB边上找一点P,使得∠MPN最大。
米勒问题提出的背景是1471年,德国数学家米勒向诺德尔教授提出了一个有趣问题:在地球表面的什么部位,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(即可见角最大)?在米勒的家乡哥尼斯堡,这个问题称为雷奇奥莫塔努斯极大值问题,并作为载入世界数学史上的第一个极值问题而引人注目。
简单的生活现象,课本中的习题,居然能够上升到数学史上的经典发现,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的惯性认识一下就得到了冲击,随后我再对米勒问题给出简证,并延伸出相关变形的高考试题,甚至能够对这些试题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。这一连串动作下来,少年们想不被征服都不行。看到数学这些迷人的魅力和知识间的起承转合,大家对数学的好感和信心也会得到很大提升。
不少学生和家长问我:“听课能听懂,但是不会做题,这是怎么回事?”其实这样的学生大多数问题就出在这里:
(1)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,没有深入,所掌握的东西达不到应用的高度;
(2)有的学生浅尝辄止,会了一点就认为都会了,比如一个例题老师讲3种方法,他听懂一种就不再听其他解法了;
(3)听懂了知识,但是没记住,或没弄明白怎么应用;
(4)缺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,像方程思想、分类讨论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;
另外,还有些同学因为信心不足,认为数学很难,所以干脆不听,这样就失去了入门的过程,因此更没法深入。
数学的学习,应当在掌握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,而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,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、理论,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,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,这正是数学中的以不变应万变。因此,我们最重要的并不是教会学生解某种题,而是重在方法和思维的点拨。
曾经有个叫袁宵亮的学生向我请教一道一元二次方程试题: 设x1、x2 是一元二次方程x2+4x-3=0的两个根,2x1(x22+5x2-3)+a=2,则a=( )。
他感到求解有困难:“老师,这里x1,x2能求,但求出来不是有理数根!走这条道路显然运算量会很大,且要花费大量时间,我觉得这样的思路好像行不通?”
很显然,他在常规解法“先求方程的根,再代入求值”思路上发生了困难,能够知难而退,懂得求助,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,为了能一步步引导他自己发现思路,我先问:
“你认真观察2x1(x22+5x2-3)+a=2的特点,有何发现?”
他观察了一会,“小括号内跟x2代入方程得到的x22+4x2-3=0有点相似,但一次项系数不同。”
“很好,能把x22+5x2-3改写一下吗?”
他想了一下,“x22+5x2-3=x22+4x2+x2 -3”,说到这儿,突然眼前一亮,说“有了,有x22+4x2-3=0,变形得x22+4x2=3,代入2x1(x22+4x2+x2 -3) +a =2,于是2x1·x2+a=2,再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,代入求出应该能求出a了。”
我向他竖起大拇指,“一下子走到头了,祝贺!写出来我看看。”
他迅速表达如下:
变形x22+5x2-3=x22+4x2 -3+x2 ,
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有x22+4x2 -3=0,变形得x22+4x2=3,
代入2x1(x22+4x2+x2-3) +a =2,
于是2x1·x2+a=2,
由根与系数的关系,x1·x2=-3,代入求出a=8。
看着他长嘘一口气,一种解题的愉悦流露在面容。我认真看了他演算的过程,暗示他过程中仍然有“思维回路”值得优化,他疑惑的观察了一会,重新写出比较精简的过程如下:
变形x22+5x2-3=x22+4x2 -3+x2 ,
由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有x22+4x2-3=0,
代入2x1(x22+4x2-3+x2) +a =2,
所以 2x1·x2+a=2,
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,x1·x2=-3,
即a=8。
我随即在他“完美”的解答上点评:这里有目的地变形,特别是对“x22+4x2 -3=0”的整体认识,使得问题获得突破。
看着他满意而兴奋地离去,我暗自庆幸: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!
我酷爱京剧艺术,京剧《华容道》更为喜欢,久听不厌。该剧取材于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回 “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”。曹操兵临赤壁,为周瑜施火攻所败,全军覆没,狼狈北逃。曹操北逃第一关“乌林”。曹操笑周郎计不高。这头一笑,叫赵云杀的好跑。
北逃第二关“葫芦口”时,曹操“心中实服了妖道孔明”,但有了第二笑,被张飞赶了一个魂魄飘。无奈只能赶往第三关“华容道”。
华容道,无法过关。诸葛亮安排关云长把守,云长重于信义,曹操苦苦哀求并陈以往日款待之义,云长因见其怜,果为所动,慨然允诺而释之,曹操始得逃脱。
京剧《华容道》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,这里至少有多个层次的深度,一是曹操北逃的三关都做到精准的研判,二是第三关“华容道”安排了关云长,放曹操北逃,这是因为赤壁之战已经重创了曹操,这个时候把他放走符合长期利益,安排关羽在华容道就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关羽为人重义,肯定不会杀对他有未报大恩的曹操,换了赵云或者张飞就不会这样了。这是符合当初“隆中对”之长远规划的。
这个京剧的意境我在解题教学时曾多次跟学生提过,在很多解题方案的优化上都有体现。下面是一节“勾股定理逆定理”数学活动课上,对一个活动方案“怎样判定石碑面上的角是直角”的优化:
公园里有一块刻有花纹的石碑,有一个面形似长方形(如图1),但不知道这个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。你能想出办法来证明∠C是不是直角吗?
志刚:这好办,用量角器量一下不就得了。
老师:这个办法很好,如果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?
慧敏:老师,我想起来了,可以用刚学的三边平方的关系来判定。
老师:说说你具体的做法。
慧敏:如图2,我可以先量出BC 和CD的长,再量出对角线BD的长,然后再计算一下BC的平方与CD的平方和是否等于BD的平方,若相等,那么△BCD就是直角三角形,∠C就是直角;若不相等,那么△BCD就不是直角三角形,∠C就不是直角。
老师:你的想法很好,能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智强(急忙举手):老师,我觉得这种方法并不可行,也不切合实际。假如这块石碑很高很大,要测量这三条边的长会很困难。我有更好的方法。
老师:说说你的方法。
智强:我可以在BC、CD上分别取两条较短的线段CE和CF(如图3),再连接EF,然后分别测量它们的长,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就可以进行判断。这样做就减少了计算量,简化了计算。
老师: 你的想法比上位同学的想法更好,有其可行性、可操作性。但是,当你测量的边长是小数时,计算起来不也是很麻烦吗?大家能不能把他的方法再改进一下?
(大家陷入思考中……)
灵芝:老师,我有更好的办法。对CE、CF的长取整数可以了。我们刚刚学习了“勾股数”,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一组“勾股数”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老师: 你说说看。
灵芝:如图4 ,我可以在BC上取一点E,使CE =3㎝,在CD上取一点F,使CF=4㎝,因为3、4、5是一组勾股数,然后我只要测量EF的长是否等于5㎝就行了。
老师:大家说,他的方法好不好?
同学们: 好!
老师(总结):我们学数学是为了做数学,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。刚才大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案,都实现了问题的解决,但这里涉及的是最优化的问题,很显然,随着大家不断探究和深入,灵芝同学最后一种方案显然最优。
我们不得不承认,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必然的,各国都是如此,因为它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,还是人们借以训练多种特殊技能,如计算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、空间想象能力、推理论证能力的最主要工具。
我一直有个愿望,就是从数学全局入手,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数学讲的浅显易懂,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把数学讲的美轮美奂,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数学讲的生动有趣。这是一门很美的学科,一旦找到切入点,孩子们就会感到数学并非那么可怕,反倒能在其中找到无限乐趣。
【本文整理自作者博客,欢迎朋友圈分享,如有侵权,请作者联系处理。】
责任编辑|邹雪平
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下单!